品茶要先“择器”,讲究壶与杯的古朴或是雅致,壶形特异,要有美韵。杯要小巧,以为品味。早在《茶经》中,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、品饮的二十四器,包括熟盂、碗、畚、扎、涤方、渣方等等。宋代茶艺体现礼学,器具亦不例外。碎茶的木槌称为“木侍制”,茶碾叫做“金法曹”,罗合称作“罗枢密”,茶磨称“石转运”,连擦拭器具的手巾也有头衔,叫“司职方”。清代京师皆重盖碗茶,茶杯一式三件,下有托,中有碗,上置盖,称三才碗。即茶盖在上,谓之天,茶托在下,谓之地,茶碗居中,谓之人。一副茶具便寄寓一个小宇宙,小天地,包含古代哲人“天盖之,地载之,人育之”的道理。有的连同茶托为十二式,也有的十二碗加十二托,为二十四式。作为茶具重要代表的紫砂壶古朴自然,娴静有致,紫砂的色泽加上艺术家的塑造,给人以温和敦厚,静穆苍老之感,对于储之较长的茶汤亦无熟烂气,无土气,不夺香,泡茶不失厚味,甚至注茶越宿,暑月不馊。
水之于茶同样重要。自古以来,著名茶人无不精于水的鉴别。明人许次纾在《茶疏》中说:“精茗蕴香,借水而发,无水不可论茶也。”清人张大复甚至把水放在茶品之上,认为“茶性必发于水,八分之茶,遇十分之水,茶亦十分矣。八分之水,试十分之茶,茶只八分耳。”在陆羽对水的要求中,首先要远市井,重活水,故山中乳泉,江中清流为佳。而沟谷之中,水流不畅,又在炎夏者,也不宜饮。
特别好茶的乾隆皇帝曾游历南北名山大川,每次出行常令人特制银质小斗,严格称量每斗水的不同重量。最后得出结果北京西郊玉泉山和塞外伊逊河水质最轻,皆斗重一两,而雪水则轻于玉泉山水,只是难得,遂将玉泉山称为“天下第一泉”。其实被人称为“天下第一泉”的何止玉泉山,《煎茶水记》记载,陆羽所认定的“天下第一泉”是江西庐山的谷帘水。云南安宁碧玉泉被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认为是“天下第一泉”,奇石沉水,景奇水甘。《老残游记》中所赞美过的济南趵突泉,也被宋代曾巩盛赞其味,故也被世人称作“天下第一泉”。
有些茶学家认为,烹茶不一定都取名泉,要因地制宜学会“养水”,如取大江之水,应在上游、中游植被良好幽静之处,于夜半取水,左右旋搅,三日后自缸心轻轻舀入另一空缸,至七、八分即将原缸渣水沉淀皆倾去。如此搅拌、沉淀、取舍三遍,即可备以煎茶了。
其他取水方法还有很多,有些不过是因人所好,兴之所至,如有茶人取初雪之水、朝露之水、清风细雨中的“无根水”,甚至专于梅林之中取梅瓣积雪,化水之后以罐储之,深埋地下,来年用以烹茶。
, |